Skip to content

債都發不出去,老王危矣!

  • by

最近思聰公子忙著賣自己的電競俱樂部,再也沒有人誇他是投資奇才了,現在流行暗中罵一句紈絝敗家子。

所以你們不覺得這裡很恐怖嗎?老爹成功的時候,兒子就有金手指,幹啥都是對的,一旦老爹失敗了,兒子突然衰神附體,買對方向的,都只能割肉出局。

所以啊,現在的創投圈到底是個什麼操行,要么你有硬核的科技,別人真學不來,那算你狠,要么就是一場資本的擊鼓傳花遊戲,誰是上游那個食利者,誰是最後的買單人,誰又能在這種遊戲裡混的風生水起。

就像張雪峰老師說的,有些行業,不是家裡有強大資源的,還是別碰了,玩的都是圈層,普通家庭普通人,真的是沒資格參與這裡的圈子遊戲。

可能有人會以為我要大罵階層固化,但實際上,人類社會幾千年生存準則裡,固化是個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你們有打灰經歷嗎?流動的混凝土,要經過精心養護,最後固化成型,然後形成穩固的結構,可以多少年不壞。

但如果固化失效,那就成了你們口中的豆腐渣工程。

固化並不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底層生活水準下滑,中層向底層滑落,這才會對整個社會大廈結構的穩固性產生致命的打擊。

所以一個靠譜的政府一定會設法去改善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維持中層群體的佔比。

從來經濟高速增長都是偶然性事件,不可能長期維持住,當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經濟增速必然會放緩,這時候治理的重點就會從發展轉而偏向公平。

算了,我們在這裡就不展開太多篇幅講地產了,免得文章被咔擦了。

反正大家可以去看看富豪榜,有相當一段時間,富豪榜裡一水的都是地產大佬,但現在呢?還有哪個地產大佬還能屹立不倒?

地產既能放槓桿,又能將普通人未來幾十年收入快速貼現,給普通人留下了債務和所謂的鋼筋水泥資產,不動產有時候就是那麼回事,真要是氛圍一變,變現就太難了。

這些年來,房產價格暴漲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

10年前,聊起丈母娘和房子,可以當個地產營銷故事來講,10年後,丈母娘逼著要婚房,已經成了許多年輕人害怕的鬼故事。

現在別說生育率了,就是結婚率都開始斷崖式下跌。

其實我認為人口增速放緩,或者人口停止增長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人口出生率斷崖式下跌,那就是是個必須格外重視的社會問題。

所以為什麼一直提房住不炒,率先刺破地產泡沫,這真的不是有意跟某些人為難,這種斷崖式的跌法,就已經說明放任房價上漲已經成了阻礙社會正常運行的問題。

最近為什麼吳曉波被禁言了,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在嗶嗶青年失業率太高了嗎?是因為他站起來憂國憂民呼喊必須救經濟嗎?

吳曉波是上等人,他為精英服務,才不會管底層老百姓的死活。

大明末年,江南士紳不想交稅,請東林黨當代言人,文化人一開口就是國不可與民爭利啊,西北的農民不是民嗎?為什麼給他們加農業稅這幫人就不吭聲了?

最後割貧民的肉來讓東南豪紳們變得更富有,誰叫有錢人才能做民意代表呢?

吳曉波的訴求是一以貫之的,就是要救房地產,救了房地產就能救失業率,啥都救了。

現在,正常救市的政策都出了,也就一個瘋狂放水,漲價救市的手段沒用出來。

吳大文人四處呼號了一圈,發現沒有人響應,於是來個曲線救房,開始唱衰經濟,拿失業率嚇唬人了。

我認識的一個地產老闆,一邊忙著把資產往移民加拿大的子女那邊轉,一邊到處找人呼籲救市,很好,我們扛下了債務,你就能拍屁股享受財富帶來的“自由”。

所以你看,總有人心存僥倖,以為靠著膽大賭一把,多找點人來到處嚷嚷搞輿論,就能故技重施,挖個大窟窿,讓全社會來填。

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啥都不說,咱就算算人口情況,地產這種模式還能繼續下去嗎?

好吧,你說萬達是商業,商業地產運營,它也要遵循市場的客觀規律啊,比起住宅,商業現在過剩情況更嚴重。

住宅的話,只要肯便宜點,總能買的出去,商業你就是免費讓人經營,都未必有辦法招的來商家。

我昨天寫了菜鳥,零售行業的競爭到底有多激烈?曾經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阿里都被逼得向下擴張,動起了快遞業的蛋糕,這都是真正的紅海行業啊,但資本是這麼選擇的,又有什麼辦法呢?

萬達以前的模式是用MALL當噱頭,好獲得廉價的土地,然後用土地增值,賣房子的錢來補貼商業,當然了,古早時期,大家都稀罕MALL這種商業體,甚至有人以為真的可以一鋪養三代,跑去爭搶買商舖。

為了商舖能賣出去,說不得還有什麼買入返租,給自己背上了隱形債務。

當市場還好的時候,無論什麼條件的債務都敢拍胸脯承擔下來,這是膽大比北大強的地方,因為最後市場會以上漲來化解所有風險,當資產不斷膨脹時,小小一點或有負債誰會在乎呢?

市場飽和,預期的增長沒有了,於是所有的隱形債務都開始浮出水面了,昨天看起來資產負債表好看得不得了的企業,今天突然成了失信人老賴,賣得差不多的樓盤也因為債務糾紛停工了,這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稀奇的是,為啥明明它有那麼多問題,大家還非要硬捧臭腳,認為別人都不行了,就他能行?

存量博弈時代,還妄想從前化解債務的辦法能生效,這可能嗎?

2020年,地產圈最大的新聞是一封來自恆大的公開信,說來說去無非是如果恆大沒辦法借殼上市,那就會完了。

結果千億的債務都被化解了,也不過給恆大拖了一年的日子,到2021年,它還是暴雷了。

歷史何其相似,最近是萬達上市失利,面臨300億的回購壓力。

2017年6月,萬達遭遇危機,火速甩賣資產,還不忘闢謠,說自己手上持有現金1370億,真有那麼多錢,需要那麼著急賣賣賣嗎?

所以地產商們蜜汁資產負債表,你敢信嗎?

好了前段時間自媒體們各種炒作萬達上市失利,需要兌現300億對賭,然後又有通稿說萬達手上現金有700億,但是有那麼多錢,為啥不肯支付工程款,導致被人告成被執行人?

前幾天,万科又申請訴訟保全,凍結了萬達千億股權,為的是一筆10多億的財務糾紛。換了以前,万科何至於此,十個億對這兩位巨頭來說,能叫個事嗎?為啥出手這麼難看,那是真怕你還不起,才來個先下手為強。
資本市場從來都是跟紅頂白的,你越是窘迫需要錢,越是很難在市場上融到資。
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沒辦法回答監管部門的問詢函,萬達一筆60億的債被迫撤回。
這筆錢的用途主要是藉新還舊的。
所以現在要拿什麼當前來還舊債呢?
所以我很能理解吳曉波為啥那麼急,明知道輿情發酵的後果,還會頂著風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社會良心”,金主爸爸和自己的房子,都急需要接盤俠。
最近有人在炒作某科技企業上市就發公告會退市,大罵奇葩,當然,我也頗不以為然,但社會資金配置為什麼寧可向著這些明明白白就是來A錢的科技型企業,也不給看起來好像盈利能力棒極了的地產巨頭們呢?
因為前者起碼還能做個千金市骨的骨頭,激勵大家搞科技創新,做增量市場。
而後者呢?誰知道你的盈利到底是咋回事?還有一個港股上市其實也是個變相的資金外逃的窗口。
給了人民幣,買了港股的股權,在HK直接賣給掉,然後得到港幣,可以換成美元了。
請問這到底是做財富的增量,還是別的?
當年意氣風發的老王說我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的時候,可曾想到,那些錢到底是不是自己的?
存量市場裡,如果允許高槓桿地產撬走大量財富,這就意味著給未來引入持續的通縮,很簡單,我們透支了30年,現在沒錢了,未來也沒錢了,怎麼消費,中產階層滑落,底層生活更加困難,想保持良性的社會固化都做不到,能不出事嗎?
所以萬達出各種問題都是必然的,王公子越來越低調也是必然的。
屬於地產的時代過去了,就這麼簡單。

See also  混亂的中東之下的國際油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