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中國人民志願軍能在朝鮮戰爭打平美軍,靠的是不怕死的精神。
在這種說法的引導下,還冒出了很多志願軍靠人海戰術取勝的謠言。
戰士不怕死,確實很重要,但並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如果不怕死就能打贏戰爭,義和團是能打贏八國聯軍的。
這麼一發炸彈在你的陣地上爆炸之後,你怕不怕死,很重要么?
一堆不會動彈的碎片,即便再不怕死,你的敵人也不會給予絲毫關注。
在現代化的火力面前,人海沒有任何意義,純粹屬於送人頭的。
但志願軍的火力遠遠不如美軍,還沒有海軍和空軍,在現代軍事理論的推演下,志願軍必敗無疑,但實戰結果卻是平手。
這種戰果說明志願軍一定在某一個領域遠遠強於美軍,強平抹平了火力方面的差距。
軍事學家通過仔細研究,最終找到了志願軍強大的秘密,那就是能聚能散。
在現代戰爭領域的理論中,軍隊是一定要聚在一起的,離散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
軍隊一旦失去建制,哪怕還有數万人存活,都會直接默認他們的戰鬥力歸零,作戰指揮中將不再考慮這只軍隊的存在。
由於部隊只有聚在一起才能形成戰鬥力,所以軍隊的調動極為笨拙,雙方經常會為了一個交通要道反复爭奪幾個月,輕兵突進是兵家大忌。
在這種理論的支持下,軍隊展開後的防線,是由多個零散的陣地組成,陣地和陣地之間的空隙極大,這樣可以用極少的士兵,控制極大的土地。
但這些空隙,敵方大軍是無法通過的,根本不敢繞開。
如果敵軍要挨個敲掉這些零散陣地,那我方就有足夠的時間給予增援。
這是普通軍隊的打法。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發明了一種大縱深穿插迂迴的辦法,可以無視對方的陣地,肆意機動穿插,徹底掌控戰場,讓自己的部隊輕易在局部戰場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一開始,是連級和排級的小規模小縱深穿插。
到最後,是整個團,整個師,甚至整個兵團的大規模大縱深穿插。
解放軍第一次使用大規模大縱深穿插,就是孟良崮之戰,殲滅了國民黨王牌軍整編74師,擊斃名將張靈甫。
整編74師的戰鬥力極強,如果1比1的戰鬥,勝負尚未可知,但我軍不打算和74師公平決戰。
孟良崮之戰,國民黨共投入兵力45萬人,解放軍共投入兵力27萬人,敵我兵力比為2比1。
看似國民黨的兵力佔優勢,但經過大規模機動,孟良崮周邊百里之內,總共只有國民黨軍13.5萬人,而解放軍聚集了20餘萬人,敵我兵力比變成了1比2。
而在孟良崮10里之內,解放軍聚集了五個縱隊共十餘萬人,狂攻張靈甫的2.6萬人,敵我兵力比達到1比5。
從整個戰場來看是解放軍寡不敵眾,但是在孟良崮這裡,是張靈甫寡不敵眾。
精銳的74師,在十餘萬人的狂攻下,三天就徹底崩潰了。
此戰,張靈甫部全軍覆滅,國民黨援兵傷亡六千餘人,合計傷亡3.2萬人,而解放軍傷亡1.2萬人,並成建制的消滅了國民黨王牌部隊74師,是一場輝煌的大勝。
在解放軍的大規模大縱深穿插戰術面前,國民黨軍猶如提線木偶一樣被遛著走,不管投入多少部隊,都永遠無法包圍解放軍,而且永遠在被解放軍包圍。
無視敵方陣地肆意穿插這一招太厲害了,但至今為止,地球上只有解放軍能使出這一招。
普通軍隊是能把小股部隊從敵方陣地的空隙中滲透過去的,也能在敵後完成獨立作戰任務,這樣的軍隊一般稱之為特種部隊。
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特種部隊是能培養出來的,但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部隊完成這種戰術穿插。
不是做不到,是培養不出來那麼多特種部隊。
要想實現大規模大縱深穿插,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擁有對戰場的絕對掌控力。
如果你幾千人剛穿插就被敵軍發現,那等待你的就是敵方的火力屠殺。
解放戰爭時我們發現國民黨軍好像瞎了一樣,連幾公里之外的解放軍都無法發現,常常嗤笑國民黨軍太過無能。
但是到朝鮮戰場時,美軍的表現還不如國民黨軍,甚至連幾百米外的志願軍都無法發現。
敵軍完全無法掌控你的行踪,這是想實現大規模大縱深穿插戰術的首要前提。
朝鮮戰爭前幾次戰役中,美軍都表現出了驚人的遲鈍,在有空中偵察的前提下,連志願軍在哪,出動了多少人都搞不清楚,被打的暈頭轉向。
這種戰場的掌控力,是靠一群堪比特種部隊的士兵實現的。
邱少雲的事蹟大家應該都聽說過。
邱少雲和數百名戰友,潛伏在離美軍陣地只有幾百米的地方,在美軍的火力偵察中邱少雲周圍的荒草被燃燒彈給點燃了,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邱少雲一聲不吭,全身都被燒焦,直到壯烈犧牲。
圖片
邱少雲犧牲油畫
邱少雲軍衣殘片
邱少雲的案例不僅說明了志願軍戰士擁有極高的紀律性和犧牲精神,而且還說明了一件事實,有高達數百人的部隊在美軍眼皮子底下潛伏了一整夜,結果美軍根本沒有發現這股部隊。
這說明美軍已經徹底失去了對戰場的掌控。
而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的紀律性和犧牲精神體現的更為明顯。
當時的夜間氣溫,已經低到了零下40℃,但大量的志願軍依然在夜色的掩護下進行潛伏運動,這導致凍傷減員遠遠超過了戰鬥減員。
志願軍第八十一師第二四二團第五連奉命在美軍撤退途中設伏,但是當戰鬥打響後,卻無一人站起來衝鋒。
已經展開戰鬥隊形的五連,整整一個連的干部和戰士,全部被凍死在了陣地之上。
在夜色中被凍死的志願軍戰士,很多很多,遠不止一個五連,他們的遺體送到後方後,都還保持著臥倒的戰鬥姿態。
而被凍傷凍殘的志願軍,更是不計其數。
紀律性如此之強的部隊,擁有猶如隱形的運動能力,可以隨時發動出其不意的打擊。
為什麼只有特種部隊才能輕兵突進?
因為如果你繞開了對方的陣地,就意味著你的後勤送不上去,你的部隊將陷入無後勤的狀態。
一枚榴彈砲彈重86斤。
沒有後勤,你能帶幾發砲彈?
只有對後勤依賴極小的輕步兵,才有資格無視對方的陣地,只需要攜帶少量的食物和手榴彈就能維持戰鬥力。
但如果你這麼做了,就意味著你這支輕步兵將進入敵後,徹底喪失火力支援,同時隨時可能被分割包圍,意志稍微不堅定一點就會消極作戰。
所以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特種部隊可以這麼做,普通的部隊一旦散開,戰鬥力將出現斷崖式下降。
任何一個指揮官都知道部隊能聚能散的好處,但沒人敢這麼做。
但志願軍是個例外。
志願軍天生就沒有多少重火力,長期習慣在無火力的環境下戰鬥,長期習慣在無後勤的敵後作戰,並全員擁有強大的意志力,這就鑄造出了一支全部由特種部隊組成的軍隊。
所以大規模大縱深穿插戰術,全球只有中國軍隊能用,其他國家想學都學不來。
美軍從未見過這樣的對手,在這種極其靈活多變的戰術面前被打的苦不堪言,部隊調動畏畏縮縮,感覺像在被捆起來打仗。
直到第五次戰役,美國的李奇微終於發現了大規模大縱深穿插戰術的弱點,並差點給了志願軍致命一擊。
剛才說了,普通軍隊因為必須要聚在一起並保持後勤,行軍必須要敲掉對方的陣地,所以感覺特別僵化笨重。
而志願軍的大規模大縱深穿插戰術可以無視對方的陣地,輕易從陣地空隙中滲透過去,猶如液體一樣肆意穿插機動,所以特別靈活,可以輕易圍殲對手。
但這種戰術是有弱點的。
任何軍隊採用這種戰術都注定了無後勤,因為背後的敵軍陣地沒有被敲掉。
輕步兵之所以可以採用這種戰術,是因為自身對後勤的需求極小。
但再小,也是有需求的。
李奇微經過研究發現,志願軍的大縱深穿插戰術,輕步兵身上攜帶的物資最多只能維持7天。
後來李奇微就想出了一個特別陰損的戰術,先放縱志願軍的穿插,故意示弱,誘敵深入。
激戰一個月後,美軍連續後撤,由於多個美軍陣地沒有被敲掉,解放軍的後勤補給極為困難,補給線的運輸時間達到了7天。
此時美軍集中優勢兵力,用精銳裝甲部隊開路,直接撕開了志願軍的陣地,目標直指鐵原。
鐵原是志願軍位於後方的一個核心後勤基地,囤積了解放軍的大量物資,位於運輸便利的平原地帶。
如果鐵原被攻占,那麼前線的志願軍,將失去所有補給,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向前打,沒彈藥,向後撤,沒糧食,全軍覆滅是唯一的宿命。
一旦這麼多部隊潰敗,美軍將贏得朝鮮戰爭的勝利。
為了準備這必殺一擊,美軍出動了王牌主力騎一師為核心組成的特遣隊,共4.7萬餘人,火砲1327門,坦克187輛,並準備了2000架次的飛機。
這支特遣隊一直藏在後方,不參與任何作戰,等前線志願軍的物資消耗的七七八八時,全軍突擊。
作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攻占鐵原,打掉這個志願軍的後勤中樞,隨後徹底分割包圍前線的所有志願軍。
如果成功,這就是另一個版本的仁川登陸,志願軍將陷入大潰敗。
發現這支特遣隊的動向後,志願軍立刻全軍後撤。
但撤退需要時間,兩條腿是跑不過四個輪子的。
重新組織防線,志願軍需要總共15天的時間,但特遣隊只需要一天多的時間就可以抵達鐵原,這裡還是平原地帶,特別適合美軍火力的發揮。
能及時趕到鐵原的部隊,只有63軍,麾下三個師共2.5萬人,火砲240餘門,沒有坦克飛機。
彭老總給63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死守鐵原15天時間。
63軍的軍長傅崇碧估摸了一下敵我的實力對比,認為只有構築強大的野戰工事,才有可能完成這一目標。
而構築強大的野戰工事,需要至少3天時間,但美軍特遣隊已經到門口了。
於是傅崇碧給麾下189師的師長蔡長元下了一個死命令,一定要拖住美軍3天時間,給63軍留出修工事的時間。
189師修工事的時間,僅有幾個小時。
蔡長元反復計算了敵我的實力對比,發現無論怎麼打,都不可能攔得住美軍。
如果沒有工事的掩護,那在火砲面前數量是沒有意義的。
哪怕全軍犧牲,可能都無法攔得住美軍一天時間。
如果被美軍突破了陣地,那正在後方修築工事的63軍將全軍大亂。
如果63軍也被突破了陣地,那整個前線的幾十萬志願軍,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就算189師全軍犧牲也擋不住美軍。但現在作為師長,蔡長元必須找出一個能擋住美軍3天以上的辦法。
怎麼辦?
蔡長元做了一個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的決定,把志願軍能聚能散的特點給發揮了淋漓盡致,讓鐵原狙擊戰成為了人類輕步兵戰史上的巔峰之戰。
189師,被原地解散了,解散成了200餘個小股部隊,分散到20公里寬,25公里深,總計500平方公里的龐大區域,建立了200餘個簡陋陣地。
每個陣地的戰士,僅有30餘人,各自為戰。
這種戰術讓李奇微目瞪口呆,完全顛覆了他作為一個軍事家的常識。
作戰之前李奇微推演了多種可能,但唯獨沒有推演過這一種。
美軍特遣隊4.7萬人聚集在一起,1327門火砲和187輛坦克開路,面對的是一個僅有30餘輕步兵的簡陋陣地。
擺開陣勢後,只需要幾十分鐘,美軍就能輕易撕碎這個陣地,防禦的志願軍不可能倖存。
這特麼不是送死嗎。
但這樣的陣地,足足有200多個,如果這樣一個一個敲下去,等敲完了陣地,三天時間就已經過去了。
189師的任務,就完成了。
這種戰術看起來非常的簡單有效。
但放眼全球,只有志願軍能採用這種原地解散的戰術,其他國家的軍隊怎麼都不可能學得會。
我給大家講一講,這裡面的難點。
首先,你採用這種戰術之後,等於直接了當的告訴你手下所有的士兵,這一仗我們是必輸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戰略任務。
而不管這個任務是否完的成,前線陣地上的戰士,都是必死無疑的,連一點生的希望都沒有。
這樣的作戰任務,有幾個士兵願意去執行?
足足200多個陣地,每個陣地間隔幾百米。
第一個接觸美軍的陣地,在幾十分鐘之內就被撕成了碎片,上面的戰士無一倖存。
後面的幾十個陣地都看的清清楚楚,但不能支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前線的戰友去死。
而且他們還知道,下一個會死的,就是自己,而且是必死無疑。
普通軍隊極其重視先鋒部隊的首戰,首戰若勝則士氣如虹,首戰若敗則軍心動盪。
而189師如今面對的情況是,每隔幾十分鐘就會傳來一次先鋒部隊全軍覆滅的消息。
第一個陣地全軍覆沒了,上面的戰友全死了。
第二個陣地全軍覆沒了,上面的戰友全死了。
第三個陣地全軍覆沒了,上面的戰友全死了。
。 。 。
碰到這種情況,普通的軍隊早就士氣崩潰了,輕則消極作戰,重則直接投降。
而189師,足足被連續摧毀了上百個陣地,犧牲了一半以上的戰士,但依然保持著旺盛的鬥志,成功的堅持了3天時間,為後方的工事修建留出了足夠的時間。
最終,63軍成功的堅守了15天時間,讓前線的主力部隊完成了後撤,重新穩固了陣地。
李奇微不得不鎩羽而歸,再不走,特遣隊就要被包餃子了。
在如此優勢的作戰環境下,美軍依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作戰任務,這讓美國徹底失去了勝利的信心,並終於願意坐下來進行認真的和談。
前幾次戰役中,志願軍錶演了什麼叫能散能聚,部隊神出鬼沒,輕易聚集在一起,在局部戰場形成對美軍的合圍,以優勢兵力殲滅敵人。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錶演了什麼叫能聚能散,已經聚集在一起的部隊主動散開,逐個犧牲,通過驚天動地的犧牲精神,完成了戰略任務。
你說志願軍不怕死,那確實是真的不怕死。
但這種不怕死,不是那種無謂的犧牲,更不是什麼人海衝鋒,而是每一個士兵都要死的有價值。
李奇微曾經派出一個營來模仿志願軍的這種戰術,結果發現失去了後勤補給,失去了重砲火力支援,只能貼身扔手榴彈的美國陸軍。
啥也不是,就是送人頭的。
志願軍這種能聚能散的戰術,多個國家都曾試圖模仿,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散開的部隊戰鬥力都急劇下滑,只在少量特種部隊身上獲得過成功。
而這個事實意味著,解放軍的每一支輕步兵部隊,放在國外都是特種部隊的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軍隊被稱之為全球第一陸軍,人類輕步兵巔峰的原因。
前無古人,我估計也後無來者。
極其特殊的背景,極其特殊的文化,極其特殊的體制,才導致了中國軍隊具備了這樣的特色和戰鬥力。
志願軍的空軍、海軍、重火力,確實遠遠不如美軍,但依靠輕步兵的優勢,雙方硬生生的打成了平手。
在解放戰爭時,美國朝野上下對蔣介石的軍事能力非常鄙視,認為國民黨軍就是浪費錢的廢物。
打完朝鮮戰爭後,美國人突然發現,蔣介石用那麼一點錢組織起來的軍隊,就和解放軍在陸地上糾纏了四年,真的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
然後,蔣介石在美國那邊的地位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