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聊聊不可說的就業問題

  • by

我好好看了下美帝疫情后的就業數據,睡王在那里大吹拜登經濟學,其中一條就是創造出了了不起的就業數據。

按照美國官方統計,後疫情期間,美國創造了2500萬個就業崗位,7月份的失業率甚至低至3.5%,這是個非常牛逼的數據。

當然了,美國良好的就業率第一個要感謝特朗普,他在任上實施的各種反移民政策,一直被很好的執行了下去,少了廉價的新移民和非法移民黑工,美國基層就業崗位一下子空缺了許多。

其次還要感謝美國的財政大放水,除了新冠補貼,拜登政府各種花式百出的補貼讓美國底層吃社會福利的人簡直可以隨便躺平,打零工還不如躺著,那就躺唄。

最後還要感謝美國股市,連續15年的牛市,讓很多人的401K賬戶早就翻了好多倍,讓很多人可以選擇提前退休,離開職場的人多了,很多就業崗位就空下來了。

如果發電量減少,進出口下降、消費者支出萎縮、財政收入減少跟就業增加,失業率大幅降低放在一起,是不是顯得非常刺眼?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美帝的資產價格在大放水的環境下迅速膨脹,導致富裕階層財富值快速增長,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精英化,但精英群體,實體經濟萎靡,中高端收入崗位減少,但資產增值和財政放水產生了大量的臨時性工作需求,服務業發達,但中低端服務業為了節約成本,大量聘用計時工,很多人需要打幾份工才能滿足生存需要。

川寶心心念念的所謂美國偉大時刻的工人們,永遠只活在過去,之前我還寫過一篇《鄉下人的悲歌,美國佬的選擇》

但世界已經改變了,資本永遠只朝著最有利的方向去推進。

為什麼美國的鐵鏽州不可逆?因為資本再也不願意付高薪給一份所謂體面工作給那些沒文化大老粗勞工了。

美國碼頭工人到現在還享受著這份好處,他們平均年薪超過20萬美元,遠超大學教授,別問,問就是工會壟斷,碼頭工人從前過的日子跟鐵鏽州的工人差不多,假如兩者要對等發展,想想看,美國製造還有競爭力嗎?

80年代沃克爾為了解決勞工問題,各種下狠手折騰利率,當聯邦利率飆升到20%以上,請問還有幾家製造業能活得下去?

一切都有代價,資本攜裹的全球化是有代價的。

我們复盤過去40年里中國經濟增長而新增的崗位,最初是人口紅利,我們人口多啊。龐大的外來工群體,廉價的勞動力,沒日沒夜的苦幹,慢慢積累,然后城市日漸繁華,地產行業崛起,催生了許許多多的服務行業。

但過去幾十年裡,中國就業的基礎依舊是建立在外向型的製造業發展之上,然後才是房地產為首的服務業。

RMB不是國際貨幣,我們只能拼命工作,賺來美元歐元這些國際貨幣。

為什麼非要跟歐美作對?即便歐美真的仁義,就讓你老老實實的做低端製造業賺錢,根本不收割,但我們下一代人怎麼辦呢?

也到工廠裡打螺絲,踩縫紉機到天荒地老?

90年代後期,大學開始擴招,大學生從鳳毛麟角到普及,用了多少年?

每年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產業不升級,難道讓他們繼續進廠打螺絲嗎?

從什麼時候起沒有人說人口紅利?工廠開始很難招到人,當然了,像華為普工,特斯拉普工這種崗位,還是擠破頭的,但你若想再像從前那樣,想用低價僱傭勞動力?基本等於做夢。

富士康旺季為了招工一度開出2萬元的入職獎勵。

所以真是缺乏勞動崗位嗎?

倘若無恥一點,把各招工困難的工廠普工也納入到新增就業崗位中,學學人家老美,即便現在,一樣能得到個非常好看的就業數據。

有人說,是貿易戰讓很多工廠搬遷到東南亞,但在貿易戰開打以前,就有大量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

製衣行業到孟加拉、到越南,到印尼,這都是在貿易戰以前,原因很簡單,靠人口紅利吃過一陣子的低端製造業,沒辦法給到很高的工資,年紀大的人幹不動了,幹的動的那一批人不願意選擇這些廠。

即便是海外工人素質遠低於中國工人,但我們人口結構,經濟發展已經註定無法供應持續穩定的低報酬勞動力。

資本都不是做慈善的,雷布斯雖然被印度擺了一道,坑了幾十億,但小米到印度去設廠從企業戰略上講,可以說並沒錯,甚至可以在資本市場好好講個故事,並且能被市場認可。

印度有源源不斷,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當然了,印度社會治理又是另一回事了,如果只從吃人口紅利的角度看,吃印度難道有錯嗎?

所以只從資本的選擇這一點來看,中國低端工作機會流向東南亞、印度,甚至非洲,都是趨勢。

除非中國新增勞動力都能像幾十年前那樣,喜滋滋的進廠打工,還得不計較超低的薪酬。

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好多人寧可在家做全職子女,也不願意去幹所謂被資本剝削的工作的視頻。

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財富積累,高等教育氾濫,年輕人就業理想已經跟經濟發展產形成了矛盾。

人人都想進大廠,到高大上的行業裡實現自我,但現實是這些崗位能容納的就業實在有限,供給遠大於需求。

那些缺人的工廠為什麼缺人?說到底,就是給不起高工資唄。

捲菸廠也是工廠,你就問問大學畢業生願不願意去當普工?

多的是人願意去,圖的就是工資高。

所以問題在哪裡?我們能提的供高薪就業崗位太少了,但過去幾十年裡,中國加入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秩序裡最被資本看中的一點是能提供大量高素質廉價勞動力,有人口紅利來收割。

現在我們的工程師紅利歐美並不願意接受,因為你一家工程師供應量,超過美西方總和,這就意味著如果聽憑我們發展,達成高品質就業目的,那就等於是讓美西方集體返貧:我們多了的,必然對應著他們少了的。

打個比方,阿里巴巴有錢也有能力全世界擴張,如果各國躺平了,老老實實的等著你過來競爭,我敢肯定,打殘亞馬遜並不算太難,很有可能亞馬遜的工作機會有一半到杭州阿里那裡去,再加上抖音、騰訊一起出動,說不得國內碼農界再也沒有人叨叨35歲魔咒了。

說到底魔咒不就是新鮮血液太多了,挑花眼了,谁愿意守著那些能力並不出眾但工資拿的不低的老員工?

有人說中國高校教育質量有問題,這我承認,我讀的學校也不算差,但學的東西白瞎了四年裡一大半時間。

但我們當年還是吃到了時代的紅利,即便學的知識不實用的居多,即便我學的也不咋地,但這並不妨礙我得到很多好的工作機會。

現在的學弟學妹們即便學的再好,想要有當年我們有的機遇,基本不可能。

我們那一批人還活躍在職場上呢,新位置?沒有高速增長就沒有可能,要不然就是殘酷的35歲出清,但誰又願意成為別人的墊腳石呢?

想想看,前浪們都還在浪著呢,後浪又來了,你要讓大家都滿意,只能瘋狂的擴張地盤了。

所以只要你想讓民眾滿足就業問題,那就只能不斷的搞生產力擴張,維持可怕的高增長。蛋糕就那麼大了,你要再漲份額,只能切他們的,什麼高附加值產品都要我們來弄,這就不得不重新釐定世界秩序,因為原來世界秩序裡,好營生都是人家的,你有了,他就沒了。

不算別的,就這一樣奪人財路就是仇了,人家聯合起來格外打壓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打壓肯定會損害經濟利益,讓經濟數據變得難看,民眾承受就業壓力。

但你能投降嗎?投降以後,大家都只能老老實實的去工廠打螺絲了,還得跟印度人競爭打螺絲。

難是真的難,但再難也只有咬牙發展,沒辦法了。

See also  聊聊1兆特別國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