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來了,在公開場合表現得非常的客氣,簡直客氣得有點過分了,見面鞠躬之幅度,連本國媒體都集體大喊丟臉。
美國媒體《紐約時報》援引了一名小布什政府的前官員的話,稱耶倫不應該鞠躬,美國官員不應該鞠躬,因為這將被看作“美國軟弱”的表現。
這種言論,雖然聽上去太過於自大,但代入到美國視角,其實頗能引發廣泛民意支持,想想2024年大選馬上就要來了,換了你是白宮話事人,還想再乾它一屆,你會怎麼做?
當然是想方設法表現出更鷹,好安撫一下本國老百姓的情緒。
畢竟現在,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全美上下唯一能統一意見的只有個遏制東方大國了。
制定策略在華盛頓,執行具體遏制措施被美國各大私營經濟體所承包,對這些經濟體來說,只要給個合適的價格,啥都可以賣。我大明末年,小冰河氣候對女真的打擊可要比關內來的要命,冰天雪地,動輒顆粒無收,照道理把邊關守好,餓也要餓死入關人,但在大明各資深走私商人的幫助下,入關人一次次挺過來了,並且最終還攻入了山海關。
但凡你看朝堂上的嘴臉,必然是要上下一致對付關外入侵,有膽敢議和的,都要被千刀萬剮,如此同仇敵愾的氛圍之下,請問那麼多糧草輜重又是怎麼可能運到關外呢?
最近因為美國發布了更嚴厲的芯片禁令,導致華強北的人工智能算力芯片又漲價了,大漲特漲。
所以如果你是個手握重權,能夠關照某些芯片銷售的大佬,你是希望華盛頓出嚴厲禁令還是不願意?
雖然我們都知道,從短期看,芯片禁令可能削弱中國芯片製造業,但從中長期看,一旦中國盯住了某個行業,大概率老外們的產業會一鍋端。
但美國政治四年一換屆,最多扛八年,各大企業的CEO們都是華爾街聘請的操盤手,但凡你在任期間沒能讓自己幾年內股價漲起來,你的位置都要沒了,所以你跟我談長遠?開什麼玩笑呢,我在這裡苦苦支撐,等幾年讓別人摘果子?可能嗎?
你們還別瞧不起我們的國企央企,好歹現在監管嚴格了以後,總能給你來個秋後算賬,真幹的太出格了,怕是退休了以後還會被喊回來吃牢飯。
但在老美那裡就沒這個顧慮了,你看看矽谷銀行的CEO又受到了什麼懲罰?高薪拿著,提前減持股票的收益也揣自己口袋裡,這就意味著冒險賭一把,大不了賭輸了,虧了是企業的,公眾的,股民的,贏了那就是自己揣兜里的,更妙的是,只要現在贏了,未來再大虧那就是別人操心的事,眼前自己的利益反正都能保住。
只要這位操盤手不傻,他當然知道該怎麼選,短視可以被美化為抓住當下!
所以你以為貿易戰能停止嗎?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以前美國貿易代表是個空頭銜,哪裡有那麼大的權力?現在可不一樣了,貿易戰有加關稅,但人家也沒把口子卡死,一樣也有關稅豁免,你企業要申請豁免是不是得跟某些權力勾兌一下?
這一下子創造了多少人的好日子,現在誰敢說停了貿易戰,人家就要用愛國這頂大帽子給你壓死,往死裡壓,即便現在停了貿易戰,美國真的能緩解一下自己內部的高通脹,即便華爾街派來的操盤手耶倫私底下說過很多次,但依舊沒門!
我記得看過金燦榮的一個演講,他說以前美國人很寬容大度,有幽默感,現在則變得非常的小肚雞腸,這太容易理解了,以前他們能從全世界弄來大把鈔票,現在還能弄到,但比例肯定是變少了,世界財富的大餅裡,老美能切的少了許多,雖然自己份額最大,雖然餅變大了,要知道,美國的婆羅門階層繁衍能力可是要比所謂中產要強多了,要讓子孫後代還能過自己的好日子,還得留點渣渣,給普通人一點逆襲空間,這樣一看,全球財富的大餅,可不就自己分的不夠了?
獅子吃飽喝足了,打著飽嗝的時候也會看起來很和藹的,但你養的寵物貓餓壞了都免不了要撩爪子。
川總製造了一個權力部門,拜登根本無力取消,最終買單的還不是美國普通老百姓?
你以為通脹背後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利益集團對美國在全球掠奪所得的加速侵占,因為底層並沒有多少資產來抵禦通脹,相反,他們的收入基本都花在日常消費上了,所謂工資上漲帶來的好處,早就被高通脹吃乾抹淨。
但富豪們可以通過股市、房產的增值來吃到通脹帶來的好處。
但你沒辦法向老百姓解釋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腦子雖然不夠聰明,但對於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卻計算得很清楚,想要讓他們不至於瞎想,那麼最好找點憎恨對象,對內則是搞出種族和褲襠的一堆事,看他們互相傷害,對外就搞出個中國威脅論,但凡本國有一點事,立刻就能把責任推到我們頭上。
被推出去做具體執行人的私營經濟團體們當然知道,要想賺錢,還得跟東方大國好好合作,但他們又是社會矛盾尖銳化的直接責任人,但凡出來務實的幫東方大國說點好話,立刻就要被各種質疑的聲音給砸得張不開嘴。
所以你看,比爾蓋茨來華之前,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微軟劃清界限,為的是害怕自己的言論影響到微軟在美國的社會評價。
蘋果的CEO庫克雖然心裡知道到目前為止,還沒辦法跟中國供應鏈脫鉤,但還是各種場合不遺餘力的作秀,搞得好像要瞬間把蘋果的生產線都弄到印度去。
這波美聯儲加息縮表為啥看起來毫無效果呢?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玩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同時,我們這邊也在搞世界貿易去美元化。
很多地方的美元債被置換成了人民幣債,多出來的美元自然就回流到美國享受高利率帶來的好處。
於是結果就成了美國的實體經濟進一步萎縮,看看美國的製造業PMI都跌成啥樣了,很簡單,製造業本來利潤就低,美國合適的勞工成本飆升不說,為製造業提供金融支撐的金融服務成本也飆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都已經5.25%了,你貸款利率加上各種亂七八糟的稅費,是不是也得乾到7%以上?
本國成本太高,生產非常不划算,自己生產不如進口,結果就是川總搞貿易保護好容易攢出來的一點製造業,又被睡王給加倍的耗盡了。
數字可以局部搞鬼,PS大法全盤修改其實難度太大。
美國有美國特色的整體,其中一個是美國的聯邦制,各州跟華盛頓之間其實沒有上下級必然的關係。
我之前琢磨過,美國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扶持互聯網巨頭髮展,說白了巨頭們可是全部都屬於中央集權的,而且都靠著美國政府的力量才能製霸全球,所以他們比地方上各州那些能自主的企業更依賴聯邦政府的力量。
這種有條件的中央集權必然帶來行政上的低效,你會驚奇的發現,很多在中國很容易達成的互聯互通,在老美那裡總行不通,真的是沒那麼多錢嗎?又或者是沒那個必要。
實際上並非如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家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想要維護封建割據,就要打著很多冠冕堂皇的幌子來反對信息化數字化。
中美博弈,美國看起來有很多優勢,但內部分裂,讓他們只能眼看著一大把好牌,沒辦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出,我們看似很多方面都出於弱勢,但在數字化改進了許多管理手段年以後,管理層對於整體經濟資源層面的調動能力不知道比老美強多少倍。
大一統的好處歐美根本沒辦法效仿。
所以你看,哪怕是我們可以給耶倫再多的讓步,耶倫覺得互相之間合作能帶來再多的好處,但只要損害了某個小團體的利益,自然就有人蹦躂出來,各種騷操作,要讓耶倫白忙活一場。
最近沒事特別喜歡聽聽灣灣省那些財經名嘴的言論,當然,結論肯定是中必輸,但他們分析問題的角度非常有趣,刻意避免散裝美國的問題,用似是而非的整裝美國來解許多題,這可能嗎?
金融戰如果只是兩個大佬PK,那麼結果只用算算誰賺的錢多就OK了,但在國家層面,一時間的金錢其實意義不大,錢只不過是個數字,美聯儲有印鈔機,大家都不缺印鈔機。
所以大國博弈的重心在於捏到手上的掌控力,博弈這麼久,到底我們能控制的東西多了還是少了?
美國人賺了那麼多美元,真是好事嗎?他們少了可以用來當武器的對外債權,手裡多了一堆自己印鈔機都可以隨便印的美元,這真是好事嗎?
當美元加息已經無力維持,美國國內的資產價格就很難扛住,到那時候美元指數跌,美國資產價格跌,這才叫無可逆轉的資產負債表的塌方。
大家不妨想想,為啥無論啥樣的國家,都能藉來美元債,無非是數量的問題,就該明白現在到底誰更心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