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必玩股票的朋友,都聽說了醫療板塊大跳水的事情。
而跳水的原因,和醫療行業反腐有很大關係。
據統計,過去7個月,全國已有至少155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兩倍!
除了院長、書記之外,被查的科室主任更是眾多。比如四川宜賓,10家大醫院,11個主要科室領導落馬,堪稱塌方式腐敗。
那麼,醫療行業的巨變要來了嗎?
壹
醫療行業的腐敗所有人都有耳聞,也整治過很多次,但哪次沒有這次規模大、規格高。
今年5月,十四個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嚴厲打擊“捐贈”、以學術活動名義變相輸送利益等問題。
7月21日,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公安部等10部門召開視頻會議,提出要深入開展為期一年的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系統治理。
7月28日,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集中力量查處一批醫藥領域腐敗案件,形成聲勢震懾。
從這個連環招能看出來,要動真格了。
同時這也說明,醫療行業的腐敗,已經無法通過行業自律糾正了,到了不得不動刀的地步。
腐敗的重頭,就是“以藥養醫”。
“以藥養醫”由來已久,90年代,醫療改革推向市場化,政府投入減少,藥品收入就成了醫院的主要經濟來源,同時,藥企迎來爆發,競爭加劇,於是“醫藥代表”應運而生。
但是如果光靠嘴說,是很難賣出藥的,於是一些醫藥代表就靠行賄科室主任和主治醫生來賣藥,以回扣來引誘醫院院長買藥。
舉個例子,比如常見的布洛芬,有A廠的有B廠的也有C廠的,用誰的?自然是用回扣最多的廠子的,這種以藥養醫模式迅速敗壞了醫療行業風氣。
直到2017年,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取消以藥養醫。
光靠一紙命令是很難根治的,明著行賄不行了,人家還不會暗著行賄嗎?
比如這次整治過程中披露的會議費、講課費行賄,就是行賄隱形變異的手段。
近年來,國家稅務部門嚴查藥企財務報表,畢竟醫藥代表如果行賄的話,肯定要回藥企報銷走賬的,只要查到大額套現的項目,那麼就有行賄的嫌疑。
但是現在,藥企也學精明了,套現行賄不行了,那我搞個活動總行吧?
於是,各個地區的醫療協會,開始舉辦五花八門的醫療講座會、醫療座談會、醫療交流會等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會議越開越多、越開越大、越開越貴。
當然,協會是沒錢的,那麼就只能找藥企贊助。
然後貓膩就來了,由於會議費的範圍較為寬泛,因此藥企便樂於巧立名目,將各類行賄費用塞入會議費。
比如,在學術講座會中,請某一個醫生,介紹一下某個病例的治療經驗,這屬於講課,那給點講課費,不為過吧?
再比如,在交流會中,藥企針對某個藥品的不良反應,向醫生諮詢,給點諮詢費也沒問題吧?
類似看著合規,但實為行賄的貓膩還有很多,反正這些開支都是在會議期間花費,統統計在會議費上,完美避開了稅務查賬和審計。
《中國稅務報》曾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稅務機關對大型醫藥製造企業A企業開展例行檢查,發現該企業“銷售費用”下的二級科目“會議費”列支金額佔其“銷售費用”70%以上! 3年光會議費中的“餐費”就花了8個億!
也就是說,三年之中,每天光會議吃飯都要花70多萬!
你以為這就是極限了?不,不要低估醫藥代表的想像力。
如果單純開學術交流會,那上台講課的醫生是有限的,拿錢的醫生自然也是有限的。
為了讓更多醫生拿到會議費紅利,那就只能多辦會議,可是醫生是要上班的啊,誰閒著沒事天天跟你開會?於是騷操作來了:假會議!
假會議也就是說,酒店的發票、會場租賃什麼的都是真的,但就是沒人來,為了營造“高朋滿座”的假象,很多聽會人員其實都是醫藥代表,大家互相支持,這次你參加我的會,下次我參加你的會。
反正會開了,醫生拿到錢了,至於台下坐的是誰,大家沒人關心。
光靠會議費搞定醫生還不夠,因為醫生只能決定開某種藥,但某種藥到底能不能進醫院藥房,要打點的人還很多。
搞定了醫生,就要想辦法找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一般都有採購建議權的,會提出要藥劑科採購某種藥,然後醫藥代表再去找藥劑科,再打點藥劑科主管人員,讓藥劑科把自家的藥列入採購目錄。
你看,這已經算是窩案了。
如果實在搞不定整個鏈條,那也不是沒辦法,現在很多醫院都有DTP藥房,這種藥房設立本意是為了提供醫院缺乏的特殊處方藥品,滿足患者的急用需求。
但是,這種藥房很快成了醫藥代表攻陷的區域,如果藥進不了醫院藥房,就放進DTP藥房,然後授意醫生在看病的時候對患者說:你這個病比較麻煩,用醫院藥房的藥效果不好,如果想快點好的話,可以去DTP藥房買某某藥,見效快還沒副作用。
你如果是患者,一聽醫生這話會不會感激涕零,然後拿著條子趕緊去買?事實上,這個條子就是結算回扣的證據。
有時候甚至連DTP藥房都省了,醫生直接說,你去醫院小賣店、醫院門口某藥店去買某某藥就行,這樣醫生就可以省去更多的中間環節,獲得利益最大化,有時候獲利能達到藥品價格的一半以上!
當然,對於更高層的醫院領導來說,醫療器械採購才是來錢最快的,根據中紀委今年披露的真實案例,雲南普洱市人民醫院,一台進價1500萬的醫療器械直線加速器,醫院以3520萬元買入!
院長光回扣就拿了1600萬,比機器本身還要多!
與上面這些相比,醫生內外勾結,買賣黃牛號,其實都不算啥事了。
貳
醫療腐敗層層盤剝,最終吃虧的是老百姓,傷害的是國家醫療體系。
所以,醫療反腐,利國利民,對降低普通老百姓醫療負擔來說,也是大好事。
但是,如果只想靠抓學術會議、抓採購、抓耗材使用就解決腐敗問題,並不現實。
因為醫療行業太專業、太複雜、容易做手腳的地方也太多,實在是防不勝防。
比如這次的反腐,抓的主要是院長和科室主任,對一些醫療行業的大專家、大教授基本不觸碰,但是,這就意味著他們一定乾淨嗎?不一定。
只不過他們的手法更高明,甚至都不屑於藥品回扣那種蠅頭小利。
比如,中國目前有很多藥品和醫療器械無法國產,那麼外國藥品和器械在進入中國的時候,就會面臨一個資質認證和行業認可度的問題,需要業界權威來背書。
至於如何吸引業界權威,很多時候甚至都不是錢的問題了,畢竟業界權威也不缺錢,所以西方藥企拿出的是名利,比如,在中國醫學界有個習慣,以論文論英雄,醫生評高級職稱,普遍需要2到5篇SCI論文,評院士,論文發表數量也是指標之一。
但現在醫療領域的SCI期刊掌握在誰手裡?西方國家。
你想發論文?可以,但是你就要為某某藥品、某某器械、某某治療方案站台,甚至外國藥企會直接資助某個研究項目,來證明他們的方案是科學有效的。
於是,我們經常能看到專家公開推薦藥物。
查處這種腐敗的困難點在於,你很難確定這些專家推薦的藥,到底是出於利益交換?還是出於專家的專業知識?畢竟話語權都掌握在專家手裡,專家群體自然要為專家群體說話,就算最後證明某些藥效果不佳,那也完全可以用“學術失誤”來解釋,上升不到腐敗的層面去。
比如,醫生逃避集采的問題。
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後,實行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給醫院和醫藥企業戴上了緊箍咒,比如集采的心臟支架,從原來的幾萬降到了700塊錢。
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你以為老百姓就此得益了?並沒有。
央視《新聞調查》報導,支架降價之後,有醫生不用支架,改用沒有集采的球囊。
原因很簡單,支架降到了700塊錢,醫生做支架手術無利可圖,所以並不推薦病人用支架,而採用沒有集采的球囊,畢竟很多心髒病,是可用支架也可用球囊的,醫生自然會選擇最有利於自己利益的選擇。
一個球囊價格,相當於20-30個集採後的支架。雖然貴,但涉及心臟,有幾個患者願意冒險?只能選擇聽醫生的。
比如,過度醫療的問題。
去過醫院的都有這個感覺,不管看什麼病,先做一圈檢查再說,有的檢查項目你當天還做不了,一約約到一月之後,等你做完檢查再去看醫生,黃花菜都涼了。
甚至你拿著A醫院的檢查結果去B醫院看病,B醫院卻不認,非要你再在本院再做一次。
如果你質疑,也很好解釋:不同醫院的設備不同,檢測結果可能會有誤差,醫生不敢拿有誤差的檢查結果給你看病,這是為你負責。
為啥要拼命讓你檢查?很簡單,一些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後,相應的配套補償措施不到位,存在資金缺口,需要醫院及時填上,不然會影響到醫務人員的正常收入。因此,醫院採取各種手段利用檢查的方法創收。
在一段時期,中國醫院的檢查收入,甚至達到醫院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相比藥品回扣,其實倒賣病人手法更隱蔽。
比如,一個醫生對一個住院病患說,你這個病在這裡恢復得慢,我知道一個醫院,他們那裡條件好,也比我這里便宜,有利於康復。
這樣介紹過去一個病人,醫生就能收入500-1000元不等。
當然,也有小醫院往大醫院賣病人的,比如外科最賺錢的是器官移植,有能力做器官移植的多是大醫院,那麼做移植的人不夠怎麼辦?就從小醫院或專科醫院遊說“買”病人。
賣病人的事情甚至連個別120都有參與,一些醫院急診科會與120部分人員建立某種“合作”關係,將病人送往“關係”醫院急診科。比如,接到中風、高血壓等慢性病突然發作的病人,按照常規,120本應將他送往最近的一家醫院,但因為急救人員與某醫院急診科有“合作”關係,便自然而然地將該病人送往這家醫院急診科,醫院就能藉此獲得收入。
總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腐敗到不了的領域。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三觀崩塌,醫療行業就沒好人了嗎?當然有,但是在大環境之下,很多牟利的行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比如,公立醫院現在是自負盈虧,但國家為了保持醫療行業的普惠性,對很多領域都進行限價,可是如果按照這個限價來經營,可能醫院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這就逼著醫院只能創收。
同時,中國醫護人員在全世界是最累的,歐美國家醫生年薪制,工作量固定,一天就那幾個患者,完成了就下班。這要是放在中國,會不會被噴死?說你見死不救?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醫生都必須召之即來,犧牲大量休息時間忙於工作。
為什麼中國缺兒童醫生?就是因為兒童醫生太累,而且兒童看病還不容易看,一不留神就誤診,所以乾脆跑路。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醫生也確實應該享受到和其付出相適應的薪資,多拿點獎金也是應該的。
所以,上面提的那麼多腐敗現象,有的錢是個人拿了,但也有很大部分其實是入了醫院的帳,拿來維持醫院運轉,給醫生髮獎金了。
醫療行業的反腐是好事,但如何確保醫生的積極性呢?
過去醫生加班是因為掙得多,現在掙得少了,會不會躺平?讓老百姓陷入看病難?
如果再有抗疫等公共衛生事件,醫生們是否還能像2020年那樣聞令而動,視死如歸?
會不會有人借反腐的大旗,大砍醫務人員的正常福利,藉此製造矛盾向上施壓?
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醫療行業積弊已久,情況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得多。現在的反腐是一件好事,但不可能一步到位,既要反腐,又不能引起整個系統反彈,只能徐徐圖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