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聲驚雷,老美對自家銀行業開刀了。
昨天文章差不多寫完的時候,突然看到一條消息,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就加強大型銀行資本要求的擬議規則徵求意見。
按照《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為:銀行資本和風險加權的總資產之間比率至少為8%,其中核心資本和風險加權的總資產之間比率至少為4%。
用通俗點的大白話來解釋吧,你銀行想做100元的業務,起碼得有8元的本錢,當然了, 現代會計手法詭譎多變,算賬天才們用盡花樣來搞創新,結果就是銀行真正的核心資本往往連4元錢都沒有,所謂風險加權總資產這個加權係數怎麼操作,其中靈活性頗大。
結果就是看起來牛逼哄哄的銀行在沒出事之前各種數據好的不要不要的,一出事幾天都熬不過去,歸根到底,賬面上的好看是可以通過做賬來搗鬼,一遇到風險需要實打實的剛性兌付,立馬就能讓人傻眼了。
華爾街所謂的金融創新,無非是頂著監管的殼子,假裝體面,用盡可能少的資本金,撬動盡可能大的資金規模。
老美天天吹所謂資本自由化,無非就是在一個不對等地位下,濫用美元優勢放槓桿來收割別國。
華爾街大佬們輕輕敲擊幾下鍵盤,立刻就能搞得一國金融陷入危機,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
老美肆無忌憚的放槓桿,鼓搗風險,畢竟還是犯了眾怒,大家希望拿出點東西來約束下金融資本,《巴塞爾協定》就是這樣誕生的,當然了能出台一項約束協議,必然伴隨這一場金融史上的慘痛事故。
1974年,前聯邦德國Herstatt銀行和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倒閉,市場一片愕然,好好的國際大銀行說倒閉就倒閉了,無非就是槓桿放太大了,玩風險玩太浪了。
從1974年到2006年,巴塞爾協定來回修改,無非就是一場金融資本跟監管之間的博弈,誰也不想被監管,同時誰也不想被連累,磕磕盼盼出台的巴塞爾協定最基本的資本金要求都被各大行一再糊弄。
金融越是發達,糊弄監管越是花樣百出。
所以加強監管,對銀行資本金充足率有更高的要求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現在這個節骨眼上,這事由老美給出動提出來,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咱就看看具體要求:資產規模不低於1000億美元的銀行的資本要求在當前水平上增加約16%。其中,美國八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將提高約19%,資產規模在1000億美元至2500億美元區間內的銀行資本要求將增長5%。
眾所周知,美國的監管部門跟業務部門玩的是旋轉門,今天他是銀行CEO,明天就有可能當上美聯儲高官,後天轉到財政部當領導,這種頻繁的人才流動看似尊重所謂專業,實則給權錢交易過了明路。
想想看,你今天在財政部當高官,明天有可能去某銀行當CEO,那你會怎麼做?當然趁在任趕緊搞些私活,好讓自己以後打工生涯光明正大拿到更高的報酬,還特麼都是合法的。
所以無緣無故,美國監管層是腦子被驢踢了,突然自己作妖給自己找許多不痛快?
提高資本要求說白了就是讓你銀行拿著同樣的錢只能做更少的業務,說不得還要搞搞全行業大規模的查賬,看看你丫資本金的真偽,在壓低風險敞口,你有那麼大業務不想砍掉怎麼辦?好辦,股東注入資本金,這就是明火執仗的開搶了,你的業務還在,但一番折騰,大股東或者已經被折騰出局了。
每次只要板著臉,以保護金融安全為幌子,要求提高資本要求,自然有一大批銀行幹不下去,被吞併吸納。
還記得幾個月前第一共被摩根大通吞併嗎?
第一共和優質資產被低價定向賣給摩根大通,因為打著救金融的幌子,美國政府還要給佔了大便宜的摩根大通許多補貼。
這筆收購任誰知道拿到就是賺到,假如放開市場競爭,肯定有爭奪,價格也不會如此便宜,更不會讓了不起的美國納稅人被迫給億萬富豪們倒貼大筆錢。
但誰敢從摩根大通的虎口奪糧?
但美國政府又不是承包給了摩根大通一家,憑啥牠吃得肉,別人吃不到?
這波美聯儲加息縮表,眼見是沒辦法收割到外部什麼肥羊,但以老美的刀法,只要開動了,就必須割一批,既然外面的要么是枯葉子爛草,要么是石頭硬茬,那就只好找找自家內部的收割對象了。
美國的銀行太多了,大銀行們未必心裡樂意,看看互聯網巨頭們,都是一兩家吃掉一個行業,偏偏銀行業沒辦法壟斷。
舊社會地主想搞土地兼併,還得看災年。
只有美國的大金融財閥聯盟們才能隨心所欲的使喚四大監管機構,所以美國7月份硬是要昧了良心強行加息,怕是已經做好對付自己人的局。
至於啥時候發動,那就要看大佬們分贓會議談的如何了。